远安北收费站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

[黄国伦] 时间:2025-04-05 11:36:51 来源:一时之选网 作者:门头沟区 点击:24次

非谓圣人之不能如天道,亦以天道之不尽于圣人也,要在圣人终为人道之极致。

又分析出人是能够立普遍法则,而自己去遵行的,即是可以作普遍的立法者。而自由的积极含义,就是意志之自律,就是道德法则,也就是定然律令所必推出来的意思。

远安北收费站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

②该文已刊载于《当代儒学研究》第24期,中央大学儒学研究中心,2018年,第47-68页。卢教授又说: 他把陆王主张心即理说成是从自由始,即由自由意志契入无条件的实践,如此一来,陆王心即理以天理为首出之义被颠倒了。而此一以法则为先,通过对本有了解的道德法则之内容作充分的展示,说明道德法则是先验的、普遍而必然的,不能依据于任何经验的、感性的欲求、利益或事功,而是道德法则单靠其自己,就可以给出人必须遵从的权威。朱子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,以求至乎其极,正表示了格物致知是从本知至真知之意。(21)在《实践理性批判》第1卷第1章的第5节与第6节所说的问题一与问题二就很清楚表达了此交互相涵的意义。

但虽如此,朱子对于人的现实生命的不如理,是很有切感的,他认为陆象山不知气禀的复杂,是很有名的批评(19),这已经近于康德之所说。而在格致的工夫充分达成,使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、理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时,则心理也是一。这里所强调的是,言的目的在于使人会意、悟道,只要对方能会了意、悟了道,即使把言忘得一干二净,也是可以的。

虽问道者,亦未闻道也。有自也而可,有自也而不可。[1](《知北游》P559)卮言之所以要以不言言,除了因为意之所随者(指道),不可以言传也[1](《天道》P356)的原因,还因为言常被异化为饰辩虚伪的工具,所谓言隐于荣华[1](《齐物论》P50),语言的作用被不实之浮词所遮蔽、误导了,故不言而未尝不言的卮言,便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大言了。参考文献: [1]陈鼓应.庄子今注今译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3. [2]成玄英.南华真经注疏[M].清光绪十年刊古逸丛书本. [3]黄奭.司马彪庄子注[M].民国二十三年江都朱长圻补刊黄氏逸书考本. [4]陈鼓应.老子注译及评介[M].北京:中华书局.1984. [5]陆德明.经典释文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3. [6]司马迁.史记(八)[M]北京:中华书局.1959. [7]高亨.庄子新笺[M].台北:艺文印书馆据.民国五十年排印本影印.见严灵峰主编: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,第42册.民国六十三年版.据高亨先生考证《齐物论》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,而休乎天钧,疑是是以圣人和之以天钧,而休乎是非转写误倒,言之有理。

庄子生当战国之世,百家蜂作,儒墨惠施公孙龙之徒,各执一说,是丹非素,争辩不已,《天下》篇谓之得一察焉以自好,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,不能相通,不该不遍,一曲之士也。天倪,自然之分也,和合也。

远安北收费站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

姚鼐《庄子章义》谓《寓言》篇与上篇《外物》篇末节相续,分篇者殊为不审,[15](卷四)言之有理。钧是指什么呢?陆德明《经典释义·庄子音义》《齐物论》篇引崔  《庄子注》:崔云:钧,陶钧也。把乙方视为此,则甲方为彼。[1](P727)《天下》篇说:以天下为沉浊,不可与庄语。

卮言的第三个层面是言无言,此一层面的卮言又包含两种形式:一是终身言,未尝言的可得意忘言的言,言在这里仅仅是一个媒介,它作为语言这一物的形态是非目的性的因而应该隐退的,体道、显道才是它显在的目的,它是作为可以被忽略的环节、手段而存在的。站在不是方的立场上,则异于不是者为非。安得以三项并列,致令脉络不相贯穿哉?[9](卷七)王夫之《庄子解》也说:凡‘寓言、‘重言与九、七之外微言间出、辩言曲折,皆‘卮言也。要准确、完整的理解卮言的涵义,不能不先提一下卮言产生的背景。

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,无物不然,无物不可。[14](卷之二十八)它言说的对象主要是有初步体道经验的人,可以由言而及道。

远安北收费站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

明乎此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用卮言来指称合道之 言,《说文》:卮,圜器也,一名   ,所以节饮食[8](P430)。所谓寓言、重言,均可统领于卮言。

无言而不妨于有言,无所隐藏,要以合于未始出之宗也。道无问,问无应 [1](《知北游》P581)才是知道。是故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。林希逸《南华真经口义》云重言者,借古人之名以自重,如黄帝、神农、孔子是也。后世严羽在《沧浪诗话》中倡妙悟之说,盖亦源于庄子。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。

因此,体道之人既不必言,问道之人亦不必问。判天地之美,析万物之理,察古人之全,寡能备于天之美,称神明之容。

吾语若,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(不为名位所动),入则鸣,不入则止[1](P74)无可言之道高于有可言之道,懂得了不言之辩和无可言之道就达到了天府的认识境界。

庄子看到了言之为物与道体的疏离性,《齐物论》说:夫大道不称,大辩不言,道昭而不道,言辩而不言,孰知不言之辩,不道之道?若能有知,此之谓天府。安得以三项并列,致令脉络不相贯穿哉?[9](卷七)王夫之《庄子解》也说:凡‘寓言、‘重言与九、七之外微言间出、辩言曲折,皆‘卮言也。

有自也而可,有自也而不可。[13](《寓言第二十七》)所言皆是也。天倪,自然之分也,和合也。把乙方视为此,则甲方为彼。

无言而不妨于有言,无所隐藏,要以合于未始出之宗也。[10](卷二十七)释迦牟尼曾说,予说法四十九年,未尝说一字,亦是从不欲使人拘泥其言以得其真意立说,与庄子不谋而相合。

判天地之美,析万物之理,察古人之全,寡能备于天之美,称神明之容。第二条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对待中的存在的,而且彼与此、是与非的判定是相对的。

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?[1](P725)庄子要强调的是,不能把卮言仅当言看待,要以悟道为目的、不拘于言的形态来理解卮言,王夫之《庄子解》深得是旨:庄子既以忘言为宗,而又繁有称说,则抑疑于矜知而有成心之师。较之第一个层面的寓言运用,它少了象这个环节,直言玄道。

[10](卷二十七)可以说,卮言是为体,寓言、重言是为用,寓言重言都是为卮言服务的。[2](卷第九)成玄英《南华真经注疏》申此说曰:卮,酒器也。细绎前引《寓言》篇对‘卮言的申论,结合《庄子》文本来看,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,如下列图表所示: 卮言的第一个层面是悟道之言,这种语言形态在《庄子》文本中占很大的篇幅,其言说对象主要是以一般人。但是,如果立于道枢之上,则彼是莫得其隅,意思是彼此、是非的对待关系便不存在了。

[1](《寓言》P28) 匠人的陶钧有一个支撑旋转的中心,庄子心目中始卒若环的天钧也有一个被视为环中的枢机之点。明乎此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用卮言来指称合道之 言,《说文》:卮,圜器也,一名   ,所以节饮食[8](P430)。

笔者以为,结合《庄子》运用寓言的实际来看,外并非单指他人,宜指一切外物,实即言—道—象的中间环节象。所谓寓言、重言,均可统领于卮言。

果且有彼是乎哉?果且无彼是乎哉?彼是莫得其偶,谓之道枢。[8]许慎撰.段玉裁注.说文解字[M].上海:上海古籍.1981. [9]刘凤苞.南华雪心篇[M].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刻本. [10]王夫之.庄子解[M].清同治四年湘乡曾氏金陵节署重刻本. [11]王弼.周易略例.见周易注疏[M].上海:上海古籍影印钦定四库全书本. [12]吴世尚.庄子解[M].民国九年刘氏刊贵池先哲遗书本. [13]程以宁.南华真经注疏[M].清嘉庆间蒋元庭刊道藏辑要本. [14]林希逸.南华真经口义[M].道藏本. [15]姚鼐.庄子章义[M].清光绪五年刊本. (原载《文史哲》2002年第3期。

(责任编辑:邵阳市)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